
家•感觉真好 (作者:杨忠)
- 关于“住”,我们这代人身上几乎都有过酸楚的经历。印象里的集体宿舍、棚户区、筒子楼等等。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演绎出许多喜怒哀乐催人伤感的故事。因而,对住这一话题,我们比年轻人有着更深的情怀与理解。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们从下放的农场回到阔别已久的故地——常州。
少小离家乡音改,邻里相见不相识。成了我们远离故土归来时的写照。姗姗来迟的我们开始了新的生活。起初,只要能回到故乡哪怕露宿街头也心甘情愿的想法,很快被想有一套属于自己住房的欲望所替代。那时,我们一家三口蜗居在租住的一间民房里,所有生活起居都在里面。随着时间推移和孩子日渐长大,小屋愈显局促,尤其是无法给予孩子一个不受干扰的学习空间,成了为人父母的最大心病。妻子酸楚、惆怅的心绪,化作静夜灯光下无奈的叹息。她常常独自流泪。一天妻子鼓起勇气对我说,我们买房吧,公积金借贷!她的话很轻,却透着哽咽与前所未有的坚定。那一晚,我们为实施买房计划盘算着,彻夜未眠……
记得,买第一套房是在市郊,80多平方米只要6万多元,尽管房价非常低,但我们还是倾其所有,加上向亲朋借的钱,刚凑够住房公积金贷款“按揭”的首付钱。
那段日子,妻子工作之余,还兼了份短工,以此补贴家用,她从此不再添置新衣。她心里清楚,我们买下这房子,就意味着在以后的日子里要更加省吃俭用——月供还贷,还要抚养孩子供他上学。我却表现出男人应有的坚强与乐观,安慰她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纵然我们生活拮据,但起码我们不再居无定所。
现在想想,真要感谢住房公积金贷款给我们带来的实惠与信心。要不是有“按揭”,凭我俩的薪金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步伐,不知何时才能圆住房梦。当然也得佩服妻子当初的果敢与远见。
搬入新居的那一刻,我激动地搂着他们娘俩大喊:“家——感觉真好!”是的,家感觉真好,是我们漂泊大半生苦尽甘来应得的回报;是发自心底由衷的呼唤。那晚,我一遍遍回放那首《回家》的曲子,听着低回、催人衷肠的萨克斯旋律,伴着前所未有惬意与满足,让整个身心沉浸于家的温馨。妻子情不自禁拥着我,默默无语,只有潸然而下激动的泪水……透过泪眼,我读懂她的内心——作为女人还有什么比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家),能让她激动不已?所以说,“家”与“住”的结合,才算完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是啊,家的内涵与真谛,其实就是那里有温馨的牵挂、幸福的守候。于男人而言,那里更是人生之舟搏击风浪停泊的港湾。纵然在外闯荡、为命运拼搏,既是伤痕累累甚至一无所有,起码那里的门永远为自己敞开……
家,从另一个意义上讲,她不仅仅是一所住处,更是情之所系,如果没有了“情”字,就成了空壳的住所。记得我看过一篇文章:在美国西部小镇,一个大家熟悉的富翁,却露宿在街头,巡逻警察指着不远处的一幢豪华别墅问他,为什么不回家?富翁说,那不是家,那只是他的住所……由此我体会到,那会儿我们蜗居在一起,虽然拥挤简陋,却感到有家的温馨与幸福。同样是住所,确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因为有爱,那个地方就可以被称之为——家!
前几年,或许妻子尝到住房公积金贷款购房的“甜头”。果断地卖掉市郊那套住房,用公积金贷款在市区买了一套较大的新居,物业配套更完善,生活品质也随之发生变化。居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满足“有得住”到“住得好”、有的甚至住进别墅。我感悟到,每一次住房的改善或递进,都与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这一惠民政策分不开的。
我们夫妇属于工薪阶层,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至此能否说,就此满足再无奢望了呢?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不满足”是推动社会文明向前的动力;个体也一样,“不满足”才有拼搏、追求与努力。
20年,弹指之间。欣喜看到常州一天天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特别是公积金制度的出台,房改政策经历了福利分房、优惠分房到市场化的重大改革起到关键性作用。在我看来,它不仅仅是帮助平民圆梦的大义之举,更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拉动消费、刺激经济的有效国策。
而今,“住”已进入个性化时代,品质、品位成为一种追求。不可否认,我们这座城市还有许多人仍住在陋屋或危房,甚至没有住所。安居才能安民、安居才能乐业,它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我们欣喜的看到,住房公积金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改善民众住房需求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已把“安居工程”列入重要工作内容,保障房、安居房、廉租房快速建设中。
我相信,要不了多久,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家家有房住”一定能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