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蜗居”圆梦“安居” (作者:杨维忠)
- 俗话说:衣服是一个人形象的反映,房子是一户人家生活的标准,虽然普通民房是社会一个细胞,但它却是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反映。从我家亲戚Z先生家住房的变化,正好可以看到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20年来我市普通市民住房条件的变化。
“以前三代5口人挤在6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虽说祖孙三代其乐融融,但毕竟挤得很,难免影响老人、孩子的生活。现在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空间了,这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直到去年才精心完成装修任务,搬进那90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年过半百的Z先生难掩心中的感慨和喜悦。
Z先生以前居住在职工宿舍,虽说这里在早年也算是不错的住宅楼,但毕竟是大板建筑,还能好到哪里呢?前几年碰到拆迁,拿到拆迁款还没来得及高兴,爱人从纺织厂下岗了,孩子又正在读书,正是钱不够花的时节。却又偏偏赶上房价飞速上涨的年代,眼巴巴地看着手中的钱越来越不够买房子。没办法,只能长期借住在父母家,尽管这里也是新小区,但也是10多年前的建筑,居住环境是可想而知的了,只能“过渡过渡”吧。
尽管家人多有抱怨,Z先生并不悲观。他说,我国现在快速发展的生产力,特别是常州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什么经济适用房,什么廉租房,政府解决住房难的力度不小啊!再说我们夫妻俩的公积金,加上孩子也已经参加工作,多少也有一点公积金,凑凑数也就不少了,而且还能申请公积金贷款,等着吧。果不其然,前年一个摇号,Z先生居然中签了,且离父母家又不远,陈渡新苑一套经济适用房还是蛮中意的啦!
看着这宽敞明亮的居室、水电气宽带入户的舒适高楼、绿化优美的花园小区,这里可是国家康居住宅示范小区呢。Z先生指指点点说,工薪阶层能够住到这么好的房子,还是要感谢公积金制度,帮了我的大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