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20载——从居民住房看公积金制度 (作者:毕延钧)
1992年6月,常州正式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是江苏省率先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城市之一。据统计数据显示,1992年,我市人均居住面积9.02平方米,到目前,这一数字上升为34.7平方米。20年来,我市城镇居民从无房到有房,从旧房到新房,从小房到大房……住房条件不断改善,见证了住房公积金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不断发展的全过程。
1992年,我市对市区100户居民家庭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当时大部分居民都还是住着租来的房子,自有房很少,面积也不大:一家三口(户均人数2.92人)挤在26平方的小房子里,人均居住面积仅9.02平方米。从下表里可看出:
居住面积 |
居住比例(%) |
4平方米以下 |
4 |
4-6平方米 |
13 |
6-8平方米 |
25 |
8-10平方米 |
29 |
10-12平方米 |
9 |
12-14平方米 |
13 |
14平方米以上 |
7 |
从房屋产权上来看,居民也是很少有自己的产权房。如表所示:
房屋产权 |
拥有比例(%) |
公房 |
77 |
租赁私房 |
1 |
自有房 |
22 |
由此可见20年前居民的居住条件大多比较紧凑,拥挤,仅为“栖身”之所,根本谈不上舒适。
90年代,当时人们最大的盼望就是福利分房。如果单身一人,想要分到一套独立的房子则非常难,一般只能分到一套房子里的一小间过渡,到了结婚的时候才有机会分到一套独立的房子。1998年,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我市取消了福利分房,开始进入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供给商品化、社会化的住房新体制。调查显示,从购房年份看,居民家庭购房的高峰期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主要以房改房为主,商品房比例微乎其微。随着住房改革力度的加大,居民家庭购房中,房改房比例不断下降,而商品房比例则呈逐年上升态势。详见下表:
购房年份 |
购房比重(%) |
|
房改房 |
商品房 |
|
1991-1993年 |
30.1 |
0.6 |
1994-1996年 |
29.5 |
3.6 |
1997-1999年 |
13.9 |
6.6 |
2000-2002年 |
3.6 |
6.6 |
合计 |
81.3 |
18.0 |
2002年,我市对市区200户居民家庭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从购房情况看,已经购房的家庭有166户,占调查家庭总户数的83.0%。在购房家庭中,户均购房金额3.2万元,为当时城镇居民家庭平均年收入的1.1倍,其中,购买房改房的家庭占81.3%,户均购房支出1.3万元;购买商品房的家庭占18.0%,户均购房支出13.5万元。从产权情况看,有93.5%居民家庭拥有了自主产权的住房,其中,拥有2套住房的家庭达到10.7%。按产权形式分类,居民家庭拥有房改私房的占72.2%,拥有商品房的占16.0%,拥有原有私房的占11.8%。租赁公有住房的家庭已由住房改革前(1992年)的77.0%,急剧下降到2002年的5.75%。逐步形成了以房改房产权为主、商品房产权及原有私房为辅、多种形式并存的产权格局。从住房面积看,我市居民家庭户均使用面积为50.0平方米,其中,使用面积低于20平方米的家庭占总调查户的2.0%,20-40平方米的家庭占22.0%,40-60平方米的家庭占55.5%,60-80平方米的家庭占14.0%,80-100平方米的家庭占5.0%,10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占1.5%。
至2012年,常州市的城镇居民住房条件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对市区300户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显示,从住房面积看,2011年末,我市市区居民户均建筑面积93.8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积34.7平方米,已超过人均30平方米的小康住房标准。从城镇居民家庭住房面积的结构看,户均面积在20平方米以下的为0;户均面积在20—60平方米的占20.3%;在60—100平方米的占41%;户均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占38.7%。从房屋产权看,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城镇居民住房产权私有化进程明显加快。7%的家庭属于原有私房;17%的家庭拥有房改私房;72%的家庭住上了商品房;0.3%的户则为其他;另有1%和2.7%的家庭分别居住在租赁公房和租赁私房中。相当比例的城镇居民家庭通过购买商品房达到了改善家庭居住条件的目的。从建筑式样看,我市城镇居民家庭居住在单元配套房的占94%,其中三居室和二居室成为单元房的主流,两者合计比例为85%;居住在普通楼房和平房分别为3%、2.3%;另有0.7%的家庭居住在单栋住宅。从家庭资产看,根据居民现有住房按市场价估值,2011年我市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户拥有56.7万元的住房资产。其中,住房市场估价在20万元以下的住户达4%;20-40万元的住户达33%;40-60万元的住户达26.7%;60万元及以上的住户达36.3%;另据调查显示,有25%的城镇居民家庭拥有两套住房,有1%的家庭拥有三套及以上的住房。从住房配套看,随着我市居民家庭住房面积的增大,与之相配套的一些设备设施、卫生条件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100%的居民家庭用上了独用自来水;有厕所浴室的家庭达到93.7%;使用互联网的家庭达65.3%。生活条件好了,居民更舍得投入以进一步提高居室的美观和舒适度。
老百姓的住房消费观念在20年间也发生了质的改变。以前手头没钱,谁也不敢奢望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只能望“房”兴叹。第一批购买商品房的人,冒着“寅吃卯粮”的风险,想着“借债度日”的压力,心里要下买房的决心,可比现在艰难得多。到如今,小青年结婚采用公积金贷款买房已是蔚然成风。许多人开始住房贷款、公积金贷款,用明天的钱来享受今天的生活,开始起了超前消费。真的,常州人的住房更大、更靓了!居住越来越舒适了!
20年来,随着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越来越完善,更多的购房者沐浴在住房公积金优惠政策的阳光里,人人都能圆了自己有个家的梦。